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体育产业 > 产业政策
冷热不均,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任重道远
2017-04-14 02:35

一种活态人文遗产

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研究部主任、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崔乐泉,多年来一直从事我国传统体育研究工作,他认为散布于华夏大地的传统体育,体现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我国55个少数民族因为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气象的不同,孕育出了不同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是在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体育文化资源。

从概念上讲,传统体育是指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它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械制作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有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在健身、竞技、娱乐、观赏、教育和审美等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目前为数不多被保留下来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运动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族式摔跤、赛马、押加、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就被正式列入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舞狮、舞龙、风筝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 

我国对于传统体育竞技的保护条文散见于各级体育法规中。例如,1995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中第十五条指出: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这为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借力非遗传承保护

“一年到头不得闲。”健身气功中心科宣处处长崔永胜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工作状态。日前,他刚刚参加完“八城千人健身气功大型展示活动”回到北京。这项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自3月19日在北京启动以来,先后在上海、广州、深圳、福州、武汉、杭州、南京开展。每站活动都吸引超过千名的健身气功爱好者现场展示健身气功: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功法。 

说起健身气功,崔永胜有说不完的话:“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健身养生方式,它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气功比太极、武术等项目难度小,简单易学,健身强体效果明显。”

近年来,健身气功普及发展卓有成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气功练习队伍中。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健身气功站点总数超过3万个,习练总人数超过436万人,指导员总数超过20万人,已开展健身气功活动的国家和地区有56个,境外练习人数超过200万人。在今年下半年举行的天津全运会上,健身气功将被列入比赛项目中,成为继武术之后又一跻身全运会的传统体育项目。 

健身气功项目是我国众多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缩影。武术、太极拳、龙舟、舞龙舞狮、中国象棋、围棋、中国式摔跤等项目,在全国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受关注程度及市场开发方面都丝毫不逊于其他竞技比赛。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在挖掘、整理方面也逐渐受到重视。在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96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中,传统体育类就占了76项,而相关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则有32名。

 传承之路依然漫长

近些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古老、多样、质朴的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正逐渐萎缩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与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等热门项目相比,大多数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普及并不理想,包括极具健身性、观赏性的沙河藤牌阵、撂石锁、天桥摔跤、风火流星等项目,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处境十分尴尬。

北京体育大学民族民间体育教研室主任吕韶钧曾撰文指出,据20世纪80年代的普查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个,但2006年再作调研时发现,还在传承的却只有几十个,倘若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还有一些项目会逐渐消失。贵州财经学院教师何小红等人在对贵州地区的调查中发现,民族体育十分丰富的水族,由于现代科技、外来文化和西方体育等的强烈冲击,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或正处于失传的边缘。

据崔乐泉介绍,传统体育项目中虽然有些项目也进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可是它们获得的关注以及从政府或民间获得的支持很少。事实上,这些冷门的项目正是最接近濒危的项目,需要更多的支持。

曾在华北地区颇受欢迎的沙河藤牌阵,现在懂得全套阵法的只有一位年逾八旬的传人,被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他级别的传人还有两名,年纪也都在80岁以上,而且沙河藤牌阵有“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训诫,当地人都严格遵守。可以说,沙河藤牌阵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崔乐泉认为,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出现的“冷热两极”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热门项目如少林功夫、太极拳、围棋等有较好的传承,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很容易抓住非遗保护的机遇,让自己获得更多资源长期发展。对于冷门项目,各级政府除赋予名分、给予一定经济资助外,其他作为甚少。如此发展下去,只能使热门项目更热,冷门项目更冷,使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显得极不均衡。

近些年,政府、民间都在摸索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迄今已经举办到第十届,全国建立了4个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重点训练基地,仅在北京市,就建立了5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基地,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进而参与进来。然而,在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光明日报



公安标志.png

京公网安备 16001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