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我们的体育离“健康第一”有多远?
2019-09-18 09:26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而现实中——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去年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全省小学生课余运动与体育综合素质评价调研的结果。

  “小学体育‘轰轰烈烈’,初中体育为考分数,高中体育偃旗息鼓。”这是我省一名基层体育教研员针对近年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现状编写的“体育课之旅”顺口溜。

  那么,到去年为止,被评价为“轰轰烈烈”的小学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依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课后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省教科院院长朱永祥认为,学校体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会动”=“爱动”?

  体育应激发兴趣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省教科院的调查重点,是学生放学后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调查显示:放学后,25.8%的学生不会参加任何体育运动,38.2%的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少于20分钟,只有15.9%的学生运动时间会超过30分钟;周末及寒暑假,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数有所增加,但依然有17.1%的学生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

  


  “这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未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体育尚未真正成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执行调研的省教科院助理研究员严婷婷这样认为。

  原因在哪?

  省教科院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发现,96.4%的家长认为体育运动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90.5%的家长认为体育课程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运动兴趣,仅1.3%的家长认为最主要目标是升学(评优)。

  


  调查还发现,喜爱运动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而在这一方面,学校体育发挥的作用差强人意。放学后会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中,65.1%是基于兴趣爱好而主动参与的;在89.7%的表示自己有喜爱的一项及以上体育运动的学生中,受家庭或同伴影响而形成运动爱好的为47%,受学校体育课影响而形成的只有42.1%。

  


  “体能”=“健康”?

  评价需标准升级

  数据显示,低年级段学生比高年级段学生更喜欢体育课。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随着年级的递升,喜欢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

  省教科院由此专门收集了省内不同地区10所小学的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3个县(市、区)的体育学科评价标准和意见,并对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实地访谈。

  “从评价方案上看,虽然少数学校只关注体能和技能的评价,但大部分被调查学校已开始了基于‘健康第一’课程理念的初步实践探索。”严婷婷介绍,从学校提供的评价方案上看,不少学校已经在“技能和体能”评价之外,增加了“情感态度”“团队参与”“参与阳光体育活动表现”等内容,一些学校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也纳入其中,“甚至有学校开始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评价中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

  而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

  “情感态度”在评价内容中的占比普遍为10%,“体能与技能”占比基本在80%以上;

  而在“情感态度”评价中,体育教师并未对每位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只是在期末根据印象打分或划等级,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和“日常锻炼行为”均无法显现;

  往往将“体能”评价片面地等同于“健康”评价,认为“体能优秀的学生,就是健康的”;

  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性被不断强化;

  ……

  调研中,省教科院还发现了这样的“怪象”: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抽测成绩与学校教学质量挂钩,各地各校的考核标准逐级“水涨船高”。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三年级跳绳项目满分标准为男生126次/分,女生139次/分。但在被调研的某区,评价标准则规定为男生155次/分,女生166次/分。为保险起见,该区部分学校甚至要求一年级学生跳绳就要达到200次/分。

  “结果显而易见,重复而枯燥的训练让不少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信心和动力,更别提有兴趣了!”严婷婷说。

  “健康第一”,任重而道远

  距离2011年教育部修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有8年,“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如何能在我省各地各校真正“落地”?

  省教科院该项目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体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时,应适当降低体质健康测试考核的权重;

  在区域教学质量考核中,应增加运动项目考核的种类和权重,尤其是增加团体类运动项目及考核权重;

  在丰富的运动项目范围内,鼓励学校每年自行申报学生选择的考核项目,从而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

  “此次调查发现,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两项,正是达成‘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朱永祥认为,要让体育课真正回归到“健康第一”,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帮助学生学会并爱上一到两个运动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如调查发现女生的运动积极性明显低于男生,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们用智慧来改变这一状况”。

  记者手记:家长的理念更先进?

  家长理念和体育课程标准理念高度吻合,学生形成运动兴趣受家长及同伴影响多于受学校教育影响——这样的调查结果,意味着什么?

  曾经有一位杭州的家长这样抱怨:因为课间在走廊上有奔跑的行为,她的孩子被班主任“禁足(所有课间不许出教室)”一周。不知何时起,上下课都“静悄悄”,成了不少学校甚至“名校”的“得意之作”。“专职”采访校园10多年的笔者有着这样的印象:乡村校园的课间大多是欢快的、沸腾的;城市校园的课间不少都“静悄悄”!

  难道乡村教师甚至家长的教育理念都比城市教师先进?

  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发布8年、我省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12年后的今天,积极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应该说在教师理念层面上,毫无障碍。

  说到底,依然是相关的管理及评价出了问题。

  只有管理和评价对了,体育教师才能智慧地开发出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受学生喜爱并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班主任才能更多地从学生身心健康角度出发开展班级管理及活动;学校才能积极开展更多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甚至由学生“发明”的体育团体活动,开发科学、丰富的健康生活课程;而各科任课教师嘛,也许都能从“不拖堂”把课间还给学生去运动做起……

  《纲要》要求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体系中。未来可期的是,科学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会在评价改革中不断显现出来。

  来源:浙江教育报

  【商务合作】请电话:13810682387

  【市场合作】请电话:17710310785

  


  中华脚斗娃

  专注为1.5-12岁儿童提供体育与健康(身体及心理)教育

  我们用运动比赛的方式

  打造孩子健康体魄、健康心理

  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性格、品格

  全面提升孩子综合素质能力

  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自信



公安标志.png

京公网安备 16001139号